三 叩問:一個傳神并永恒的悖論——歷史能想象嗎? 在歷史教育界,經常可以聽到些所謂權威的種指責:歷史怎么能想象呢?教材不是明明寫得很清楚嗎?主流意識你還要不要了? 歷史是老人,而歷史教育者卻應該只是一個窮究好奇的孩子。對于歷史的探求,要有宗教徒式的虔誠和獻身精神,但卻不能有宗教徒式的迷狂和偏執。心靈上的一道皺紋比眼角上的十道百道皺紋還要可怕可悲。內心的孤獨往往與內在的清醒-路同行,孤獨時刻在尋找著沖突,它不只是精神的永恒流浪,而且是在流浪中心靈與外物同歌同舞,同起同伏。自以為看破歷史或譴責歷史和歷史教育想象的人,實際上是心盲、意盲和識盲一心盲者膚淺,意盲者狹隘,識盲者虛驕。若是在遠離當代學術成果的情況下,依據傳統歷史的那點兒認識來批駁這種靈光內現的歷史哲學思想,無異于堂吉柯德大戰風車。 歷史和歷史學到底能否有想象呢?想象在歷史和歷史學中的影響和作用在那里呢?錢鐘書先生的話倒是值得借察的。“史家追敘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事局中,潛心腔內。”詩人、作家的思維特征,也可以是歷史工作者在研究想象既可以是藝術可缺少的思維活動。沒有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沒有一部優秀的史書,必具“真、善、美’三個基點,而達到“真、善、美”有歷史和歷史學。離不開想象。表面上看,驗證歷史事實是否真實,只需要嚴謹的推理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這里需要詩人般的靈感,因為了解人生和鎮責的考據的體驗,而人生的體驗得之于靈感 關于歷史學、歷史課程與歷史教育的思考要著眼于大處。著眼于大處,就是抬頭想象,若沒有了想象力,歷史就止于浮淺的傳說了。求善需要想象。真實的歷史充滿蕪雜的矛盾一一人生就是矛盾的。面對這個龐雜的歷史事像,需要“分別的認識和綜合的觀察",以把握歷史的“全貌及真性" ,使得雜亂無章而又矛盾的歷史事實,一氣相通,呈現一個“善”的本意。求美更需要“玄想”。……歷史不是“白癡的呆像”、“石膏的美人”,例如拿破侖的一生,就是一首美麗的詩歌,是-出曲折抑揚的人生劇,如果寫拿破侖傳,不把自己放入拿破侖的境遇中而體驗他一 想象,那么寫出來的東西,也許可以改頭換面放到愷撒身上,甚至放到希特勒身上。正因為歷史的想象,我們才可能從灰色的規律中體會到生命之樹常青的意蘊。當然,想象不是空想。詩可不即于象,史必不離于事。畢竟真實性還是歷史學賴以立命安生的最后底線。 五: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理滋養 歷史仿佛給人們提供著關于“故鄉”的回憶,這種回憶不一定是對于村莊位置、房舍田地、鄉親父老、水并道路的具體再現,而是一種關于故鄉的溫馨感覺,使人們想起故鄉就覺得親切, 使互不相識的人一提到收鄉就有“同鄉”甚至有“同根”的感覺。“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始終存在著眷念,這就是歷史的價值。 歷史時間的長度是無限的。沉浮于其中的歷史事件和事物也是無限的,不過這不是尼采的《永久循環》手稿中所設想的無限的東西處在有限循環中。但是,在時間和事件的無限走向中,卻重復著一種具有本質意義的崇高精神,這就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在看不到起點和終點的要長的歷史時間中,對真、善、美艱難而執著的實踐,使人之所以為人,也使時間之所以為時間。你可以把時間理解為拍岸之浪,它沖擊著歷史的左右,一切實在的東西都會在它的沖刷下褪色變形;你也可以把時間視為均麗的油彩,它一次又一次地給歷史實在涂抹上了攝魂奪魄的顏料。 從歷史教學的角度上說,情感是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必要性,那就是通過歷史教學培而要建立這種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教學中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同時必須培育著深厚情感。其次,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可能性的因素、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社會科學,有大量物或恒 多變性又的蘊面情感:能激激起學生情感中流。再次,歷史現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班超投筆從戎、立馬橫刀;祖租邀網雞起舞等。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用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這段話非常精準地詮釋了導人環節在一堂課中的重要啟情作用。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 -半"。對于一堂歷史課來說,好的導人是成功的一半。因為,新課的導人負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人情節的任務。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激發喚醒學生的情感以及內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造成種“心求通 而未得”的憤悱心理。 六 更研哲理牖新知——資源整合 歷史教育要求老師在再現歷史場境的前提下,培養學史的人文章識。這就需要我們以歷史教科書為載體,收集整理并適當整合相應的歷中資源素材,提高歷史教育的有效性。 歷史文化資源對于造就一種恢弘深厚的文化人格至關重要。……教材的歷史往往需要教師的再開發和再創作,需要以教材靜態的知識為輻射點,廣泛開發文本外的歷史素材資源,使歷史實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結論富有靈動性、豐滿性和鮮活性。僅僅把教材中的歷史知識當作純粹的客觀對象來學習的時候,很容易把學生學習的知識演變為固定不變的唯一結論或真理,在這樣的課程設計思想的指導下,教學也好,考試也罷,都走向個唯-的模式一 追求標準答家。而要在新課程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題的能力和實事景下,真正找到教學資源的整合點,有賴于教師在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發相關的歷史素村資源,有獨于教以實現課堂教學中學會整合和創意企劃。 |